“马鞍山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利用。”在日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交流活动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3个省区市的代表对马鞍山做好长江文化保护、讲好长江故事的实践给予肯定。
马鞍山是滨江工业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锚定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发展定位,加大长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样板。
推动长江文化系统保护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山拥有79.12公里的长江岸线和14条通江河流,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万里长江在这里留下了特殊印记。
凌家滩遗址坐落于长江支流裕溪河畔,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为更好地保护展示凌家滩遗址,当地建设了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好凌家滩的同时,探索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公园累计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1亿元。”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表示,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也即将开馆。届时,该馆将以凌家滩遗址、凌家滩文化为主线,串联起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呼应、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展现凌家滩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凌家滩文化的辉煌灿烂。
马鞍山市还建立了长江文物资源数据库,编制《马鞍山市长江流域文物名录》,建成邓家山遗址公园等并对市民开放。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强化工作基础,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保护规划》制定等,推进长江文化系统保护。
让长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2024年8月19日,马鞍山市迎来了首个“长江保护日”,这是为保护长江而设立的节日。节日的设立进一步增强了全民保护长江生态、弘扬长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系列以长江为主题的文化展览、讲座和演出等活动,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江和其承载的丰厚文化。
多年来,马鞍山持续推进对长江马鞍山段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厘清文化根脉,基本形成了长江文明源头文化、长江山水文化、长江诗歌文化、长江战争文化、长江红色文化、长江工业文化等马鞍山长江文化脉络。与此同时,连续举办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和长江文化论坛,每年举办长江文化主题展览100余场;举办长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推出了“太白楼”纸雕灯等一批融合长江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们打造了‘创客+’等8个文旅特色休闲街区,新建‘太白游园’等30座‘长江文化+’口袋公园、50个主题公共文化空间;持续举办采石矶长江音乐节、葫芦果音乐节、长江文化主题月等大型文旅活动;围绕长江文化主题,创排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舞剧《李白》、话剧《炉火照天地》等10余部文艺精品,其中《炉火照天地》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推进长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文旅融合中推进长江文化体验游
近年来,为了让长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马鞍山市在全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深化文旅融合,推出一大批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线路。比如,依托长江马鞍山段航线,推出水上“最美长江文化廊道”“读李白游诗城”等旅游产品、“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等8条精品研学线路,吸引游客超1000万人次。
据悉,马鞍山依托长江不夜城、运漕艺术创意小镇等,推出长江文化IP体验等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凌家滩精品研学等7个文旅融合产品。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沿着长江读懂中国”精品旅游线路24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卡点之一,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文明溯源之旅,马鞍山市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接下来,马鞍山将进一步打好“长江文化”牌,继续把长江文化融入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中,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马鞍山的长江文化,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为使长江成为安徽标志性文化符号作出更多马鞍山贡献。
+1
-1